研究詩詞和研究中醫藥一樣,要敢於創新!--1996级校友

发布时间:2023-10-18浏览次数:10

 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陳修平在研究中藥藥理之餘,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,尤其喜歡研究宋詩,更是不惜花三年時間撰寫了《宋代絕句精華賞析》一書。該書從數十萬首宋詩之中,精選了200多首進行解讀。

 他說:

 

研究詩詞和研究中醫藥一樣,

都要敢於創新。

图片




創新不分文理


來自山東的陳教授,從小學業成績優異,考大學時原本想攻讀機械相關的專業,研發汽車,貢獻國家。因最後考不上第一志願,後來到了濟寧醫學院修讀臨床醫學。他說:「上了大學後,發現也可以用另一個專業去貢獻國家。」後來他在北京協和醫學院—清華大學醫學部取得藥理博士學位後,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任博士後,直到2008年加入中華醫藥研究院,才正式接觸中藥。



图片

陳修平教授認為研究詩詞和研究中醫藥一樣,都要敢於創新。



正如陳教授在《宋代絕句精華賞析》書中的作者簡介寫道:冀以西洋之技法,度百草之功效,究岐黃之奧妙,揚中華之國粹。陳教授解釋:「我接觸到中藥後,就常常自問為何中醫的理論和診療方法跟西醫有天壤之別呢?中醫的上火在西醫是甚麼呢?為甚麼清熱藥可治療上火呢?隨著對中藥的瞭解越深,我就越對它感興趣。現今的高科技為我們瞭解傳統中醫藥提供了很多手段和契機。」




图片

《宋代絕句精華賞析》封面




陳教授近年的研究領域專注於細胞死亡、癌症轉移機制及中醫藥藥效評價等,已發表SCI期刊論文150餘篇,曾於20122014年獲澳門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。陳教授在科研上一直致力創新,近年更提出了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—Noptosis,他說:「這是一種基於NQO1蛋白和活性氧(ROS)介導的細胞死亡,可為NQO1高表達的惡性腫瘤提供新的治療策略。」




图片

陳修平教授在疫情期間寫的詩作(由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教授所書)曾於澳大祟文樓展出



陳教授認為,品讀宋詩和研究中藥其實有共同之處,那就是獨闢蹊徑、勇於創新。「由於宋詩數量龐大,約有20多萬首,較為人熟悉的可能不過數十首。大家沒讀過的宋詩有許多,這時候就給了我很多注釋、發揮和創新的空間。研究中藥也是類似道理,我們就是要探尋藥物的作用與機理,發現一些其他人沒發現的東西,繼而為中藥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。」除了指導研究生、講授碩士及博士課程外,陳教授與其他教授聯合教通識課程「探秘中醫藥」,教導學生中西醫之間的差別,引導學生對傳統中醫藥乃至傳統文化的思考。





「品宋詩如食橄欖」

陳教授在2016年讀完錢鐘書先生的《宋詩選注》後,深受啟發。因錢先生為大家,書中雖旁徵博引,但注釋簡潔,不適合普通讀者。故陳教授萌生了撰寫一本通俗易懂的書來解讀宋詩的念頭,所以就有了這本《宋代絕句精華賞析》。陳教授坦言,當初決定寫此書,是想嘗試做些文科人做的事。他每天從繁忙的教研工作中,抽時間撰寫他人生第一本書,還申請到澳門文化局資助出版。

陳教授說,雖然學術界普遍認為宋詩的總體水平不如唐詩高,但毋庸置疑,宋詩是繼唐詩後我國古代詩歌的另一高峰。「唐代的國力較宋代強盛,唐人性格也較豪放,例如李白《望廬山瀑布》中的『疑是銀河落九天』,氣勢磅礡,彰顯大氣豪情。但宋代的國力較弱,宋人也沒唐人那麼強勢,宋詩顯得比較含蓄和曲折,有時還好發議論。」

陳教授十分認同繆鉞先生《論宋詩》中所寫的「唐詩如啖荔枝,一顆入口,則甘芳盈頰;宋詩如食橄欖,初覺生澀,而回味雋永。」宋代文人輩出,蘇東坡冠絕後世。但陳教授最鍾情的卻是愛國詩人陸游。陸游曾說「位卑未敢忘憂國」。生於南宋的陸游,自少立志救國,將抗金作為事業並矢志不渝地貫徹終生,臨去世都還在說「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」。陸游對逝去妻子的真情,憂國憂民的責任感以及文武雙全的才華,讓陳教授欽佩不已,非常喜歡他的詩作,跨越千年,如遇知己。



图片


對陳教授來說,文學是他的精神食糧,鼓勵他克服困難,錘煉他的精神。「有時我在研究上遇到瓶頸,難免有時感到失落。這時我會想到詩文中那些壯志未酬的政治家,他們經常生活在戰亂饑荒、貶謫打壓中,尚且能豁達不屈。我們在科研或生活中遇到的些許瓶頸,與他們的人生相比,又算得上甚麼呢?」